5月31日下午,应我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邀请,陈士橹院士传记《剑指苍穹》的主要作者、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鲁卫平来校作陈士橹院士先进事迹报告,深情讲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陈士橹教授心怀“中国梦”、书写“航天情”的感人事迹。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杨欲晓主持。
杨欲晓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陈士橹院士坚守初心,爱国爱校,追求理想,勇攀高峰,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全校教师要学习陈士橹院士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献身科学的坚定信念,严谨治学、厚德仁爱、潜心育人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勤勉质朴、无私奉献的人格品质。他强调,全校师生要把向陈士橹院士学习与开展向张美云同志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善于发现、培养、用好身边的先进典型,以典型为镜、向先进看齐,用榜样的力量推动学校“四个一流”建设,助力追赶超越。
“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报告会开始,鲁卫平引用了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小筑对陈院士一生的评价。鲁卫平说,陈士橹院士一生都在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着贡献,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陈士橹院士便树立了航空报国的伟大志向,先后赴重庆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随后又到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他埋头苦读,废寝忘食,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阅读大量文献,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副博士学位,成为在该校第一位获得该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1959年,39岁的陈士橹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面对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的挑战,陈士橹和团队迎难而上、夜以继日、艰苦创业,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科建设中。1964年前后,在西工大宇航工程系面临被“撤并”的紧急关头,陈士橹秉承着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挺身而出,顶着巨大压力,四处奔走呼吁,在他及团队的努力下,西工大宇航工程系得以继续开办,成为当时全国航空院校中唯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院系,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陈士橹院士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他长期致力于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他高度重视航天科技人才培养,先后培养飞行力学博士、硕士50多名,为推进航空航天科技教育事业的进步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鲁卫平对陈士橹院士的事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陈院士在常年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细节给现场所有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学生一丝不苟,耄耋之年仍坚持指导硕士博士,93岁仍坚持逐字逐句阅读学生的论文,每一个公式都要亲自推导;工作和个人生活中十分简朴,婉拒了单间办公室,始终与学科组负责人共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套西装穿了三十年,家里的家具也都是几十年前购置的;在工作场合甚至每次在家接待客人时,必然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庄重地迎接客人;常年资助老家的困难群众,临终前,将毕生积蓄馈赠学校,资助自己奉献一生的航天教育与科研事业。……陈士橹院士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谦逊的品格,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师德师风,从这些看似琐碎的点点滴滴中展露无遗。作为一名有6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陈士橹院士用一个甲子的时间,践行了党员的标准,带头“讲原则,守规矩”,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兑现了个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陈士橹院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了现场听众,让在场教师接受了一场真切、感人、鲜活的教育。
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永建在总结中指出,陈士橹院士“逐梦七十载,毕生献航天”的先进事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希望全校师生把向陈士橹院士学习与推动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陈士橹院士为榜样,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勇于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踏实敬业奉献,为学校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校2016年以来入职的专任教师、各学院教师代表共300余人参加报告会。
(核稿:徐永建 编辑:杜杨 学生编辑:赵凯音)